新闻动态

九O后 影像 成新趋势 | 100 · 展览回顾

返回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中更是充盈着各类短视频、VR、AR等新科技、新媒体技术,艺术不仅是以过往已知的形式呈现,而是更多元,也更为大众所熟悉的方式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在五一期间的艺术北京,有一个特别单元“我们在何处相遇?——九O后当代影像艺术提名展”,因其炫酷的科技感和极强的互动性备受关注。


本次主题展通过专家提名的方式邀请九O后当代艺术家参展,呈现了陈欣、陈萧伊、董彦泽、宫一宁、路嘉仪、胡帅、卢杉、林万山、邵怡晓、武子杨、谢林佑、曾晨、钟璐、赵谦、赵玉共15位艺术家的影像、VR以及影像装置艺术作品。他们都是先知先觉者,对新的事物极其敏感,且敢于尝试,作品具有新意且灵感多元,探讨了青年影像艺术的当代可能性,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冲击的艺术盛宴。








我们在何处相遇?——九O后当代影像艺术提名展”由赵力作为发起人,蔡萌、何伊宁、耿琨提名参展艺术家,艺术北京组委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提供学术支持,青年艺术100、光社影像艺术中心、青美术馆、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蓝星球”科幻电影论坛、中国青年影像艺术国际展CCVA等机构参与协办


专访学术主持——蔡萌

100:您提及的每个时代都各有不同,那么您眼中的90后影像艺术家都有什么共同性?

蔡萌:我认为“九O后”艺术家的创作已经呈现出一种更加轻松多元并具有更多与新科技、新媒体紧密结合的特征;他们的创作已经不再更多依赖灵感和手感,而是将“当代艺术”视作一种研究方法,可以去“研究”一切;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参与机会增多,他们对艺术的认知结构、价值判断,乃至思想方法,也将注定与上几代艺术家不同,他们自身携带者更多的组织力和信息量,并在更具国际性眼光的同时,甚至经开始模糊“西方”这个概念本身。他们出国的感觉就跟我们从北京去趟广州、上海那样简单。


100:从这一次的策展中看到影像艺术的展陈方式和装置展览的结构有着类同,您是怎么看待展览本身的展陈和景观的互动性这两点的?

蔡萌:当然,这其中既要考虑空间层次的复杂度,还要思考观看方式的丰富性,更要把握艺术家创作媒介和手段的多样性。重要的是,这次展览是在一个博览会上,它的展览空间也是那种很“博览会”的,是一种快速体验的、局促的、杂乱的、短期的。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且有限的时空中处理一个展览,并能让观众迅速对“九O后”建立一种感受上的不同认识?似乎也就成为我们切入展览关系的一个重要角度。更重要的是,对于“九O后”来说他们都很年轻,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在展览实施呈现作品的过程中做提升,或者允许他们犯错误。这应该是一个容错率很高的展览。







                                                                                              展览现场

100:有些影像艺术具有实验性、富含科技感,也正是因为他的特殊设定,让大众很难理解,甚至会有一些声音是否定或排斥的,您认为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问题?


蔡萌:出现不同的声音固然是好事。当然,你说的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这是需要欣赏者的“代际更替”和时间积累去解决的;或许买张机票去趟纽约、伦敦和巴塞尔看看就能解决。今天乃至未来的艺术是“数据的可视化”这一点,也不是大众和我能左右的;它是艺术按其自身发展的“隐秘法则”展开的。作为一个策展人和研究者,我能做的仅仅是全身心地专注、投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至于外界的评价、展览的成败,跟我就没什么关系了。



100:关于此次展览甄选的艺术家或呈现的艺术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标准或者契机选择出来的?


蔡萌:首先,赵力老师最初找我谈这个展览时候,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影像展,于是,我就建议将目标锁定九O后这一代。因为我觉得从一个大概率来看,他们快行了。如果说,近四十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几乎每隔十年就会出现一批年龄在三十岁左右,表现活跃的青年人,他们的作品往往领一时风气之先,并具有一定指标意义。比如:1980年代盛况空前的“八五新潮”中出现的一大批“五O后”艺术家群体;又如:1990年代出现的“六O后”青年的艺术家个体;再如:进入2000年之后涌现出来的一大批活跃的“七O后”和“八O后”艺术家。那么,今天当我们站在2019年这个开启即将到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下一个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展望,“九O后”艺术家将注定成为需要被密切关注的“新一代”。这就是我们选择锁定“九0后”的一个主要思考逻辑。


展览是在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我们如何想象“九O后”?“九O后”的作品会有哪些与之前几代艺术家不同的地方?他们的作品能否满足我们对他们的想象与期待?具体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我们的团队首先从何伊宁、耿琨还有我一起提名的几十位艺术家中,充分评估了他们的作品质量、教育背景、展览经验等要素之后,基于展览空间,或者更多的是基于如何建构一个展览来选择艺术家作品。我希望“九O后”艺术家就做他们自己,做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们对他们的期待。其实,媒介的新和旧并不是核心问题,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组织力和信息量的先进与落后。这次挑选艺术家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标准选择的。



100:对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以及下一个十年的将会出现的更新的形式您是怎么看待的?

蔡萌:形式上与科技结合更紧密,呈现上会更强调“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