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是『易水三年展』驻地创作部分,通过全球公开征集的形式,招募国际与国内艺术家来到易水进行在地创作,将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及创作元素与当地历史、人文及地貌相结合,实现新艺术与新乡村同生共存。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第三期“梦游人”引入“策展先行”的展览概念,主题由驻地策展人王莲仪提出,意在从自然中提取创作素材,发掘内在的自我知觉。
2021年3月22日至4月30日,参与本次驻留计划的艺术家郭兴悦、江城、李球球、娄金、时子媛、唐涛、田野、王成普、王亚龙、王莹、赵悠,以及策展人王莲仪一行12人前往易县易水环湖路,展开了为期40天的艺术驻留创作活动。目前,驻地活动已圆满结束。
艺术驻留
让乡村更美,为乡村赋能,开乡韵新声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第三期驻留策展人王莲仪通过这段在田岗知行村驻地的真实感想,让我们得以透过点滴文字感受易水的风土人情,感受艺术和在地生活的温度。
为什么“梦游”?
作为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第三期驻留策展人,我选择以“梦游人”作为主题,期望艺术家们可以在驻留期间短暂地远离现代城市的规训,单调的生活秩序和维持社会生存所带来的压抑,在自然中寻找身心同一的知觉,并通过非常态化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创作。
从神经学的定义来说,“梦游症”描述得是一种半醒状态下的睡眠障碍,处在梦游之中的人的种种行为都缺乏理性意识的约束;若是将“梦游”的定义放置在更大的社会学语境中,它便成为了代表非常态、非理性的精神符号,处于理性与秩序所代表的现代社会规则的对立面上。
这个时代的切身问题是什么?与一百年前相比,我们的生活环境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对于对前现代生活所象征的“慢”,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在城市中的现代生活很“快”。最早提出社会加速理论(acceleration,应区别于加速主义accelerationism,两者有联系但并概念并不相同)的是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他将加速定义为“经验与期待的可信赖度的衰退率在不断增加,同时被界定为‘当下’的时间区间不断在萎缩。”在他看来,现代生活的核心就是我们周遭的事物变化的加速乃至“时间”的“加速”,而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加速”的历史。
我们意识到我们当初引以为傲的理性与秩序都可能在加速异化的威压下变得更加令人担心社会的未来,于是如何对抗加速异化就较为迫切了。我赞同书中罗萨的观点,即认为加速异化存在对立面,那就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双方可以形成一种互为主体的反应关系,即任何一方都不受制于另一方的“共鸣”(resonance)。“共鸣”可以在自然、艺术和宗教中找到,也可以在人与人或物之间的关系中找到。这种“共鸣”是普世性的,无论身处东方哲学观的影响——比方说植根于道家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禅宗式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亦或是儒家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还是扎根于西方现代思想史的超验主义传统——如同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所经历地那样,显示出人与自然、自然与万物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因此,作为一种理论场域,“梦游人”的“梦游”不仅是对理性、文明、城市、高速网络等技术规训的短暂逃离或者登上“愚人船”式的主动自我放逐,实际上更指向了一种寻找“共鸣”的艺术生产方式,用山水田园这种在现代社会中的非常态的浪漫语境促使我们跳出以往对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狭隘理解去尝试对当代生活“减速”,重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索。这也正是本期主题背后的深意。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第三期考察合影
在易水过一种“减速生活”
平时在大城市里的生活总是忙碌的,每天从早晨醒来便开始处理工作问题,然后忙上一整天,难得有这样亲近自然的放松机会。作为驻留策展人,相比艺术家而言,我的任务并不算多,所以我也有机会从繁忙中抽离出来,有了一些闲暇来思考和观察。我们居住的小楼在乡里的一条大路上,紧挨着镇上唯一的小学,周围是其他长得差不多的小楼和诸多药店,离湖区有五公里左右的距离。在我们的前院里养着一只猫、一只狗、一棵不知什么品种的树和几只鸡,那只猫时常黏着狗,狗一见到我们就叫,在我第二次返回大龙华村的时候,狗、猫和鸡都移居别院了,院子里在原来狗窝鸡窝的位置种上了花草和树。后来厨房也收整就绪,我和其他几位艺术家们开始了一起做饭的生活,对比在城市的家中我几乎不做饭的日子,这种感觉更是值得珍惜。
驻留策展人王莲仪在驻留作品现场
无事的时候,我总会在村里到处闲逛,这里虽说是个村落,但交通还算发达,隐约已经有了镇的规模。令人惊喜的是夜晚的篝火,几个驻留艺术家围坐在一起,有时也会烤个土豆和火腿肠,听着音乐闲聊两三句,烤火的时候看着火苗跳舞,除了感受炭火发散在空气中的香气和火光带来的略带危险的温暖,脑子里什么都不需要想,那一刻是真正的惬意,是无法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感受到的惬意。在这里,我久违地过了几天“减速”生活。即使后来回到城市后,我仍在怀念那几天晚上生火带来的嗅觉记忆。
在城市中相当稀有的篝火夜谈
做引起观者共情的乡村公共艺术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第三期“梦游人”已经圆满结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项目,通过文旅项目振兴乡村也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坚持把这件事做好却一定可以逐步改变乡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模式。项目本身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和众多参与者的共同创作,虽然初衷很简单,但是实际过程却并不总是这么简单。艺术不是单纯的自说自话,乡村公共艺术更需要引起观者的共情,艺术当然不能把生活的复杂场景全部浓缩进来,但其重要价值在于通过作品给人们提示一种新的思维角度和启示。
驻留策展人王莲仪和驻留艺术家李球球在艺术共创活动现场
我从心里感谢这个驻留策展人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的思考——策展人在驻留创作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艺术为名激发乡村活力的计划理应长久坚持,就像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那样,将艺术深深地根植于乡土之中,使当地村民们从最初的疑惑转变为后来的全情支持,并同驻留艺术家们建立深刻的关系。目前,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也正在经历这些阶段,乡村振兴更需要当地居民的充分参与和支持。对于本期驻留的艺术家或策展人而言,这可能只是短暂的40天乡村生活;但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每一天都在这里,积年累月的改变和参与才能真正深入他们的生活。所以我真诚祝愿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可以持续下去,相信坚持几年后,这定会是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夕阳下的易水湖
关于策展人
王莲仪
驻留策展人
独立策展人,关注社会的现实秩序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致力于通过大众文化视角策展以避免当代艺术进一步荒漠化。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文化批判与策展专业,曾多次组织发起伦敦艺术大学与皇家艺术学院的工作坊、艺术家论坛、行为艺术等合作项目。近期策展项目:“Fragmentation 碎片化”,2019,“Culture Shock 文化休克”,2019, “Post Mass Media 后大众媒体”,2020;首届燕郊双年展,2021;“Before Rejuvenation 复苏之前”, 上海,2021等。
结语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是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大力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的落地实施。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家们在驻地期间通过艺术的乡村建设来促使人们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并以艺术的形式及手段重建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生活样态。同时,丰富的交流与美育活动也使艺术家们真正融入古村村落,为实现艺术在地性、碰撞出全新的思想观念和创作经验提供可能。
青年艺术100将于每周三定期推送艺术家在驻地期间创作的艺术作品和驻留日志,与您一起回顾分享艺术家们驻留期间的创作与生活。更多驻留作品,敬请期待。
○ 关于易水三年展
[易水三年展]是圆歌文商旅集团依托[圆歌·易水]项目,推出的复合型艺术节;也是圆歌尝试以艺术手法(Contemporary Art)促进地方创生(Placemaking)而培育的文化品牌。
目前,[易水三年展]以新大地艺术节形态呈现,每三年为一届,基于[圆歌·易水]项目全域展开:围绕易水湖核心山水,覆盖周边六镇八村十二渡。在这里,艺术行动与[圆歌·易水]实践的当代乡村治理和当代中国家庭生活范本,形成一个相互观照。艺术成为与村民产生情感连接的方法,成为激发产业协同和城乡协同的新思维,成为生产生活范本中的点睛之笔。反之,对于当代乡村治理和当代中国家庭生活范本的体察和介入,也是对大地艺术节自身意义的一次深度反思,这也许能让[易水三年展]获得新的,探索艺术边界的机会。
首届[易水三年展]由圆歌文商旅集团携手中央美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打造,由青年艺术100支持落地。目前,首届[易水三年展]已经持续展开驻地创作、定向邀请、全球征集;并计划于2022年正式向国内外观众开放。截至2020年10月,面向圆歌·田岗知行村(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的第一期艺术驻地已完成。
○ 关于青年艺术100
创始于2011年,是以挖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为己任的高端艺术品牌,始终以青年艺术家为服务核心。目前,“青年艺术100”已经发展为国际“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是文化部文化产业重点推广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重点推荐项目、北京市文化局重点文化推荐项目。
“青年艺术100”合作开放、多元,与时尚、公益、设计、科技、汽车、金融、地产、峰会等跨界合作,十年来,成长为集国内外艺术展览、海外文化拓展、艺术教育、艺术与跨界、艺术出版、艺术奖项等于一体的开放性青年艺术综合推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