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回家》——王莹|100 · 驻留

返回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是『易水三年展』驻地创作部分,通过全球公开征集的形式,招募国际与国内艺术家来到易水进行在地创作,将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及创作元素与当地历史、人文及地貌相结合,实现新艺术与新乡村同生共存。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第三期“梦游人”引入“策展先行”的展览概念,主题由驻地策展人王莲仪提出,意在从自然中提取创作素材,发掘内在的自我知觉。


2021年3月22日至4月28日,参与本次驻留计划的艺术家郭兴悦、江城、李球球、娄金、时子媛、唐涛、田野、王成普、王亚龙、王莹、赵悠,以及策展人王莲仪一行12人前往易县易水环湖路,展开了为期40天的艺术驻留创作活动。目前,11位艺术家已圆满完成他们的驻地艺术创作。




艺术驻留

让乡村更美,为乡村赋能,开乡韵新声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第三期驻留艺术家王莹通过这段在田岗知行村驻地的真实感想,让我们得以透过点滴文字感受易水的风土人情,感受艺术和在地生活的温度。



 驻留作品 






作品名称:《回家》

作者:王莹

材质:金属、钢木门、砖块、水泥

尺寸:630×500×200cm

年代:2021

作品介绍:艺术家在创作《回家》的方案前期走访了易县周边很多村落,发现这里的空心村现象非常严重,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去了城里打工。因此做了一个关于子女“回家”看看的作品表达对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


01

上车后司机问我到哪里,

我说我先坐着


每次驻留,我都喜欢在驻留的城市里转来转去,我喜欢通过观察最日常的生活去认识每个地方。这次的驻留,是在保定市易县的一个镇子上,我们的居住地紧挨着国道,国道上有短途和长途汽车不时经过。我每天早上都站在国道边,看到驶来的短途汽车就招手,上车后司机问我到哪里,我说我先坐着,一会半路上想到哪里下了再告诉你。短途车行驶的路线大多都是山路,穿过一座座山,经过一个个村庄,村庄和村庄的距离也都有些远,所以我一般都是看到有两三个挨着比较近的村庄,才会选择下车。下车前会留下司机的电话,因为车的班次很少,一般下午只有一两趟车可以回去。




村庄大多都在山脚下,很安静的存在着。我进入村庄,走过一条又一条的巷子,却很难碰到几个人,也很少听到人们说话的声音。当我往山腰上走一些,去俯瞰村庄的时候,才会看到一些老人沉默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很少有人来拜访他们,也很少有人与他们交谈,他们就这样安静的坐着,时间很缓慢,慢到每一天和每一天似乎都没了差别





02

希望他们会喜欢我以这样的方式

对我们的相遇做一个纪念


如果说空心村的现象在中国的农村普遍存在,那么这些位于大山里的村庄,情况则更加严重。走出大山的年轻人更多,留守在家的老人们,也因为交通的不便和山路的崎岖,而更少出门,他们被困在小小的院子里,沉默的生活着。




因此,我想做一件关于“回家”的作品,作品里有家门口的台阶、有进入就可以看到父母的家门、有热闹的邻居们,以及散养在村庄里的家禽,他们所共同构成的景象,是我对于乡村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景


这组作品中所绘画的人物形象,都是我在村庄里考察时所遇到的人们,有时我们会有一些简单的交谈,有时只是在抓拍后就悄悄离开,如果有一天他们或他们的家人在易水湖边游玩时,看到这组作品,希望他们会喜欢我以这样的方式对我们的相遇做一个纪念







03

物品中被使用的痕迹、被放置的空间、

被丢弃的形态,都是值得被观看的


在各个村庄考察的时候,除了关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我也很喜欢观看那些静置于生活现场的物。物品中被使用的痕迹、被放置的空间、被丢弃的形态,都是值得被仔细观看的,它们成为我观察人们生活的一种有趣途径。


用废弃的凳子和垒砌的砖块来防止他人翻过自家的院墙


短途汽车上,人们把废弃的水瓶塞进玻璃和栏杆间的缝隙


旧棉衣放在石头上当坐垫


一直没明白这样放置啤酒瓶的原因,

也许只是有趣的人的随意摆弄


用胶带来进行维修的垃圾桶


没有大门的院落以及只安插了一半玻璃渣的墙


有一天我走到一个山的后面,山后倾倒了很多附近村庄的生活垃圾,山的树枝上也挂满了废弃的塑料袋,于是我做了一个即兴的小作品。我不断的捡起地上的石子,去击打一个白色的塑料袋,直到它掉落在地面。


最后,分享一些我在考察期间所拍摄的小片段,去看看这些
生活在大山里的老人们的日常


——驻留艺术家 王莹



04

 策展人说,

作品是充满诗意的


王莹的创作一直指向社会秩序影响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回家》的创作前期,她走访了易县周边很多村落,发现这里的空心村现象非常严重,留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去了城里打工。她萌发了想做一个关于子女“回家”看看的作品想法以表达对乡村振兴的美好祝愿。《回家》的完成度很高,它对各种媒介的应用和对图像的处理也是充满诗意的。尼采的图像理论指出媒介实际上是关于图像传递的问题,即图像、媒介、身体的三角关系。作品中出现的图像与现实中的人事物发生指涉、修改、拼合,这个过程中,人的感官参与了相互作用;同时,当我们看到图像时,我们的感官也在重新解码我们感受到的图像,这个过程通过情绪的表达而产生共情。图像与图像间的相互指涉、感官与图像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原初意义上的诗歌。

——驻留策展人 王莲仪



 关于艺术家 


王莹

第三期驻留艺术家

王莹,1983年生于陕西西安。200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苏州。



 其他作品 

《时光之门》-装置-2018



《清扫》-摄影、数码绘画、灯箱-65x40cm-2019



《诗歌旅馆》-社会介入-2016



 结语 


“易水全域艺术驻留计划”是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大力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的落地实施。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家们在驻地期间通过艺术的乡村建设来促使人们对现代化进行反思,并以艺术的形式及手段重建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生活样态。同时,丰富的交流与美育活动也使艺术家们真正融入古村村落,为实现艺术在地性、碰撞出全新的思想观念和创作经验提供可能。


青年艺术100将于每周三定期推送艺术家在驻地期间创作的艺术作品和驻留日志,与您一起回顾分享艺术家们驻留期间的创作与生活。更多驻留作品,敬请期待。




○ 关于易水三年展

[易水三年展]是圆歌文商旅集团依托[圆歌·易水]项目,推出的复合型艺术节;也是圆歌尝试以艺术手法(Contemporary Art)促进地方创生(Placemaking)而培育的文化品牌。

目前,[易水三年展]以新大地艺术节形态呈现,每三年为一届,基于[圆歌·易水]项目全域展开:围绕易水湖核心山水,覆盖周边六镇八村十二渡。在这里,艺术行动与[圆歌·易水]实践的当代乡村治理和当代中国家庭生活范本,形成一个相互观照。艺术成为与村民产生情感连接的方法,成为激发产业协同和城乡协同的新思维,成为生产生活范本中的点睛之笔。反之,对于当代乡村治理和当代中国家庭生活范本的体察和介入,也是对大地艺术节自身意义的一次深度反思,这也许能让[易水三年展]获得新的,探索艺术边界的机会。

首届[易水三年展]由圆歌文商旅集团携手中央美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打造,由青年艺术100支持落地。目前,首届[易水三年展]已经持续展开驻地创作、定向邀请、全球征集;并计划于2022年正式向国内外观众开放。截至2020年10月,面向圆歌·田岗知行村(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的第一、二、三期艺术驻地已完成。


○ 关于青年艺术100

创始于2011年,是以挖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为己任的高端艺术品牌,始终以青年艺术家为服务核心。目前,“青年艺术100”已经发展为国际“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是文化部文化产业重点推广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重点推荐项目、北京市文化局重点文化推荐项目。

“青年艺术100”合作开放、多元,与时尚、公益、设计、科技、汽车、金融、地产、峰会等跨界合作,十年来,成长为集国内外艺术展览、海外文化拓展、艺术教育、艺术与跨界、艺术出版、艺术奖项等于一体的开放性青年艺术综合推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