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青年艺术100】流动舞台No.4:自画像(上) | 100 · 年度展

返回

本年度展览主题“流动舞台”,以实验性的展陈方式在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展览现场中,呈现观者与创作者之间观看与被观看的互动关系。流动舞台模糊了空间与时间的边界,作为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中间介质,它打破原有的展陈秩序和观看经验,宽容包括行为、声光、影像、架上等多种艺术形式。


自画像也被称为“镜中肖像”,每一幅“自画像”都可被视为一种表演,艺术家为其观众选择一种特别的装束与姿态,呈现一个角色。当我们进入“表演”现场,作品是每个艺术家的自我思考,也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在概念与具象间的转化,本单元展出50余位艺术家作品,他们在自我舞台上演绎着自身以及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白诗齐

艺术家一直很在意作品的载体,它可以给作品增加一份故事感。她会收集各种古绢作画,尝试草木染绢,让画更有氛围,也试着用缂丝布料作画,就像给画穿了层衣服。她喜欢画动物形象,用它们来象征和寓言。有些是艺术家幻想中的记忆,大部分记忆带有恐惧和黑暗,她喜欢画下它们,也就治愈了那时的自己。



白诗齐作品


蔡星光

蔡星光的纸本作品添加了更多元的修饰法来研究一种写生式设计的可能,主要灵感取决于包豪斯的精神与物质相互制衡的美学理念。数码版画系列是实验性产作,主要围绕于验证一种潮流艺术的硬性学术价值。这些价值主要体现于多数复制,印刷纸张的输出与色差认知上的自学,和“抠图”范畴上可以再次深挖的艺术性。




蔡星光作品


陈恒羽

艺术家有一天看到《北京折叠》这篇科幻小说时共鸣感强烈,便萌生了这个想法——把她对于北京这个巨型城市的感受画下来。艺术家认为我们是人群中的大多数,生活按部就班,没有特色也没有想过要有特色,面目单一也追求单一的生活。我们这些大多数,从工业社会遗留的模具中出来,当进入高速迭代的人工智能社会很可能成为被时空“折叠”的部分,可如今我们仍然不为所动,熙熙攘攘而来,继续顺着惯性,不曾思考将会去到何处…





陈恒羽作品

高文谦

时间分辨率是某些编程软件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某个程序单位时间内的最大运算次数。艺术家借用这个概念,虚构了某个宇宙的基本规律, 讲述虚拟世界的时间法则。它或许也是常常影响我们现实世界的情感与社会节奏的虚拟世界背后的时间法则,影片的构架是艺术家挪用了大量已经存在的动画电影的素材,并加入自己将现实影像转描而成的影像。



高文谦作品

江城

艺术家的作品一直追求着朴实的处世哲学,用思考和行动诱使观众去重新触摸这个世界原本的自然属性,用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法去通过材料暗示空间,且长时间与自我出生地鹅卵石进行着对话。把不同环境、人文、展示空间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努力去挖掘作品的突发、偶然、唯一性。江城的每个系列没有高低之分,是平级状态,因为它们都是以不同视角和状态去思考当下的产物,不知道每个系列何时停止,但停止时放一起,它们只是一件作品并且是关于他时间生命的作品。



江城作品

蒋磊

作品与艺术家旅途中的梦境有关,在艺术家的自述中,他的梦境——

童年时兰新线的三人硬座,一整夜,我都躺在狭小却充满安全感的空间里,听着轮轨声有节奏地在耳边响,心想,家是否就在路上。做学生那会儿,一到寒暑假就往外跑,背包里的速写本、针管笔、水瓶,它们让我在凌晨的机场、过夜的大巴、火车站前的地下通道里,陪我度过难能可贵的睡梦。惟愿任岁月流逝,星移斗转,仍心似飞鸟,身似飞鸟。







蒋磊作品

杨一

热寂学说是艺术家在阅读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接触到的,热寂即宇宙所有物质达到一种热平衡,这样的宇宙中再也没有任何可以维持运动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片中的主角从象征理想的月亮掉入水中,挣扎,逃脱,进入不同的域限,痛苦的极端艺术家想象不到,但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呢?可能还是生命孕育之初,婴儿包裹在羊水里,不寒冷,不饥饿,于是片尾处树脂淹没森林,毁灭了森林,又像重新孕育森林一般,一切动物被浸泡在象征羊水的树脂里,这是艺术家对“浪漫”热寂的温和解释。



杨一作品

王然

《跃读》是艺术家为数不多的行为类作品,这个作品中,她将冰块刻为宋体文字,内容便是她对于阅读障碍的理解以及相关儿时回忆。在行为过程中,艺术家用毛笔沾着墨汁不断在冰块上刻好的凹面宋体文字上手写,当墨汁融入冰块的时候整个冰块的体内空间在不断变化,手写体与宋体凹面形成了强烈冲突。化为水后,一切皆归于平静。

王然作品


冯保力

铁锈在日常中很容易看见,它们斑驳、粗糙带有十分特殊的质感。最初艺术家用铁板作为绘画的基底,铁板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铁锈。在铁板上绘制颜料的过程中铁锈会慢慢透过颜料浮现,并与绘制的在铁板上布料状或几何状的图案相互渗透、产生出彼此遮蔽的关系。后期不断尝试控制铁锈的形状、锈迹程度的深浅变化,以及对于不同组合形式的铁锈改变生铁板的外轮廓,以尝试铁与锈之间更多的可能。




冯保力作品


齐雯 & 石英

对中国传统木机械以及它与雕塑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着手研究,同时 尝试将古代木机械制作技术应用在当代动态雕塑中,创作了一系列交互动态雕塑作品。创作大部分是关于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现实问题的思考,以机械装置、编程等作为创作媒介,试图通过这种艺术语言来建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与融合。创作者将提出的问题和矛盾藏进雕塑里,但并不想让作品晦涩难懂,于是留下线索,待观众揭晓谜底。




齐雯 & 石英作品


陶心琪

陶心琪从街舞转向她的表演艺术(将行为、表演、舞蹈、肢体贯通一体的表现形式),源自其创作中始终涌动着的野生、突入的特质、强烈的个人史视角与身份意识。通过有策划的偶发即兴创作模式,在确定的现实场域中,她的存在与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暴力地占领了一个个空间,将它们由日常、确定、现实转变成离奇、不确定、超现实的地带。


陶心琪作品

谢堃

艺术家喜欢将平凡的日常所⻅,通过放大、汲取局部、拼和重组成⼀种我们以为习以为常又略带陌生的混合形象,传达出⼀种奇幻色彩。希望通过不同媒介形式,反思固化印象对⼈个⼈身份的塑造,作品呈现出⼀种自我消亡的象征。


这个系列的作品用厚木板切割手绘⽽成,每⼀幅都单独成立,又可以在不同的展览空间,通过组合的形式,形成⼀种潜在的关联,或者新的故事。





谢堃作品

邵泽

向一个旧玩具中不断填充棉花,并努力的想要重新缝合过去,直到将其他部位撕破。人们在时间的行进中不断扮演着如上帝般的角色,创造着难辨真假的历史。如果某些记忆给他们带来了不便或是负担,那么这些记忆就会被他们与现实感对立起来。他们对某些记忆信息加以扭曲,使之更符合自己的意向,从而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和怀旧所带来的慰藉。在一个被分割成片的世界中对于延续性的向往,在一个生活节奏和历史变迁节奏加速的时代里,怀旧不可避免的就会以某种防卫机制的面目再现。


邵泽作品

林继东

艺术家的作品的出发点在于自我身份的探寻,毕业之后他在广州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跟外来打工者一样,在这里寻找机会,打拼,相识相知又相离。这个系列的作品中艺术家比较想探寻类似于赤裸生命这一概念:“我觉得居住在城市非地的这群打工者就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牲人,是城市中不具备身份难民。”艺术家想利用破损包裹这个形象去描绘这种感觉,破碎的包裹意味着迁移意味着离去,这也是那段经历中最常见的事物。

林继东作品

黄杰远 & 周莹林

艺术家的作品结合了基于时间线的媒体以及数字虚拟技术,并基于对语言学,数字化批判等方向的思考,以考察诸如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以及其中语言的可能性和隐含的社会问题;不同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的文化霸权以及文化殖民;数字虚拟世界以及电子游戏中的图形迷惑性等等议题。


黄杰远 & 周莹林作品

黎佳仪

艺术家着迷于物体、情绪与关系之间的张⼒,我探索事物汇聚交涉时的中间地带,那些分不清是恨还是崇敬、痛苦还是快乐、将要落下却悬在半空的部分。当不同的⼒互相拉扯,⼀种脆弱⽽暧昧的平衡就出现了。


黎佳仪作品

毛嘉

一直以来艺术家都想画一张自画像,但每次都在下笔前犹豫不决而放弃。“我”,可能并不是值得去表现和记录的对象。艺术家沉醉于画像与灵魂之间充满魔法般的联系。此时的他身边无人可画,于是他直视镜中的自己,用目光刺向自己内心的隐秘之处。晦暗幽冥中,他看到了一个充满棱角的坚固物体,静谧地矗立在那里。当他将它画下来时,它却满是窟窿。像道林的画像一般,它代替他承受一切,面临破碎和坍塌。






毛嘉作品

邢雨

邢雨尝试将个人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以更加柔和的方式体现在创作中,借此为作品的普适性与公众参与的可能性留出更多的空间,促使作品与观众共同登场、相互塑造。本件作品以“凝望与回望”为创作主题,融合了影像元素,尝试将新媒体元素融入可参与的公共艺术装置中。镜面作为主要元素贯穿其中,为这场“对话”勾勒出具体的对象,试图将观众融入作品营造的场域,用丰富的视觉效果吸引人们进入内心的深度空间,展开一场久违的与自己的“对话”。







邢雨作品

徐那

徐那的版画创作以木口木刻为主,木口木刻是以梨木等木材的横截面为版材,可以精致刻绘,具有细致入微的艺术特点。在木刻创作中,尝试在木口木刻精致细腻的语言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探索,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在画面中的运用。在创作中,常以传统题材入画,在经典图式的基础上,进行当代的审美转述。








徐那作品

(排序不分先后)




◼︎ 关于展览主理人计划
青年艺术100展览主理人计划是于2020年推出,由青年艺术100策展实验室发起的年度策展实验和研究项目,旨在搭建创新型策展构想和展览实践的通道。本计划将持续进行,通过青年艺术100年度展、驻留展等艺术项目,与具有前卫实践和国际视野的青年策展人合作,尝试在艺术项目的概念与形式上的不断突破,兼具趣味与学术,共建一座公众通往艺术的桥梁。





◼︎ 关于青年艺术100
创始于2011年,是以挖掘和推荐青年艺术家为己任的高端艺术品牌,始终以青年艺术家为服务核心。目前,“青年艺术100”已经发展为国际“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是文化部文化产业重点推广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重点推荐项目、北京市文化局重点文化推荐项目。
“青年艺术100”合作开放、多元,与时尚、公益、设计、科技、汽车、金融、地产、峰会等跨界合作,十年来,成长为集国内外艺术展览、海外文化拓展、艺术教育、艺术与跨界、艺术出版、艺术奖项等于一体的开放性青年艺术综合推广品牌。